原標題:蘭州水車,黃河之畔的美麗風景

蘭州水車博覽園內(nèi)的水車。馬伊星(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)
“水車旋轉(zhuǎn)自輪回,倒雪翻銀九曲隈。始信青蓮詩句巧,黃河之水天上來。”這是清道光年間詩人葉禮,在看到蘭州“城樓與水車相映”之景后所作的詩,由此可見當時蘭州黃河水車的盛景。
據(jù)記載,蘭州周邊共有300多輛水車,至20世紀50年代僅黃河蘭州段仍有水車252輛。這些水車沿黃河串聯(lián)在一起,成為黃河沿岸壯麗的景觀。20世紀50年代后,隨著電力灌溉技術普遍應用,蘭州水車數(shù)量逐年減少,也漸漸地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。然而,這些古老的水車留下了悠久的歷史印記,它們不僅是農(nóng)業(yè)工具,更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民智慧和勤勞的象征。
水車又名天車,或稱挑車、翻車、筒車、老虎車等,曾經(jīng)作為人們提水灌田的生產(chǎn)工具,在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。
蘭州水車歷史悠久,是古代黃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,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。明朝進士、蘭州人段續(xù)任湖廣參議時,曾在安陸督修顯陵,利用當?shù)氐耐曹囋?,結(jié)合黃河水急等特點,經(jīng)過反復試制,于明嘉靖三十七年(公元1558年)后成功制成黃河水車,而后黃河兩岸農(nóng)民爭相仿制。段續(xù)創(chuàng)制蘭州水車后,歷經(jīng)近400年的發(fā)展,到1952年,黃河兩岸共有250多輛水車,蔚為壯觀,成為蘭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,蘭州也被譽為“水車之都”。
昔日,蘭州黃河兩岸以及夾河灘上,隔不遠距離就有高大的水車,不斷旋轉(zhuǎn),倒挽河水。車軸吱吱作響,水筒嘩嘩傾注,車下細雨霏霏,彩虹道道。車身黑濕,綠苔斑駁,掩映在槐柳梨樹組成的綠帶中,詩意自然流淌。
清乾隆年間蘭州舉人江得苻官華陰學正,思念故鄉(xiāng)風物,賦《我憶蘭州好》十二首。其中的第二首描繪夏季景觀,憶念水車:我憶蘭州好,熏風入夏時。踏花尋竹塢,醉月泛蓮池。泉石多清趣,園林盡古姿。晚來水車下,涼意沁詩脾。
詩人先寫盛夏黃河之濱蓮蕩池等園林勝景作鋪墊,最后歸結(jié)到夜晚納涼河濱,軋軋水車旋轉(zhuǎn),引發(fā)詩意,可謂曲婉多姿。
清光緒年間青城(今屬榆中縣)副貢金煉寫了《翻水車賦》,其中的佳句有:
輪因回以引水,地有軸以隨天。個個瓢翻,激驚濤兮百尺;護護環(huán)轉(zhuǎn),泊銀浪兮長年。蓋其為制也,如南斗之挹酒泉;其運杓也,如北辰之轉(zhuǎn)輪廓。其去勢之蜿蜒也,若戲水之游龍;其隨形夫轉(zhuǎn)側(cè)也,若盤天之野鶴。爾乃板壓波心,瀑垂云窟,斜掛長虹,定撈明月。晝而望之,晴亦風雨;仰而觀之,高凌魏闕。
文中用典雅的文字,生動的比喻,營造了水車倒挽河水的唯美意境。
水車還是造型藝術家喜愛的題材。清光緒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蘭州民間畫家馬五所繪的《金城攬勝圖》中畫了兩架水車:一為陜甘總督署城北的水車,渡槽越北城而過,澆灌節(jié)園,兼為附近居民供水;一為蘭州新關(今廣武門)外的老虎車。清末蘭州山水畫家溫曉舟創(chuàng)作了“蘭州八景”,其中有一幅畫的是《蓮池夜月》。蓮池是蓮蕩池,也叫小西湖,為明肅王所辟園林。畫面中,圓月高照,如帶黃河與逶迤城墻之間,為一泓湖泊,菡萏競放,扁舟泛月,垂柳葦荻圍湖而生,月朦朦,煙茫茫,靜謐幽雅,充滿詩意。而河邊一架水車在旋轉(zhuǎn),頓使畫面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。
1935年,甘肅省平市官錢局發(fā)行了一套繪有蘭州風物的鈔票。其中一張面值五角的鈔票以水車為題材:白云飄動的藍天下,3輛水車并列為一組,矗立在紅黃色的黃河之濱,高大雄偉,幾乎占畫面的六分之五空間,極具視覺沖擊力。此為水車園的3輛水車。
20世紀30年代,蘭州刺繡作品中,有以水車為題材的。高大的水車,洶涌的黃河,綠樹掩映中的農(nóng)田,用極細膩的針法繡制,色彩絢麗,有如淺浮雕,具有立體感??箲?zhàn)勝利后,避居大后方蘭州的東南人士紛紛東下返鄉(xiāng),精明的照相館老板,不失時機地推出一套蘭州風物照片,裱在硬紙板上,便于陳列、玩賞。其中的水車照片,有3輛一組的、5輛一組的,無不拍出蘭州水車的神韻,被返鄉(xiāng)者帶回故鄉(xiāng),寄寓客居蘭州的情思。
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,用油畫、水彩畫、國畫、版畫為蘭州水車造像的作品甚多,多有精品。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深入,一些西方人在晚清拍攝的包括蘭州水車在內(nèi)的蘭州風物的照片紛紛被發(fā)現(xiàn)。其中有英國人伯雅斯基于1814年拍攝的陜甘總督署北城外的水車,俄國人科茲洛夫于1909年拍攝的郊外水車。
蘭州還有一系列以水車命名的地名。金昌路北端、平?jīng)雎繁倍酥g,叫“水車園”。金昌路口有一架水車,為清代舉人虎文炳所建,故稱“老虎車”。這架水車共灌溉600多畝地,多為果園菜地,故名“水車園”。此地1949年以后為光輝農(nóng)業(yè)社,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起樓群,不少農(nóng)民轉(zhuǎn)而進入光輝布料批發(fā)市場等就業(yè)。今南濱河東路與天水路交接路口附近,20世紀70年代尚為黃河南河道——校場河,小地名叫“十輛車”,但僅剩5輛一組的水車,其北水面遺留木樁,當系另外5輛的殘留。清代這10輛水車灌溉“泥窩子”(今寧臥莊)一帶的良田900多畝。水車亦有局限性:“遇旱則水落而車空懸,遇澇則水漲而車漂沒,必水勢得平,車機乃能無滯。”(《重修皋蘭縣志·水利》載)。清末一場黃河洪水,將5輛沖走,只剩5輛,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在倒挽河水灌田,成了繪畫和攝影的素材。皋蘭縣什川鎮(zhèn)有“上車村”“下車村”,此即由上游水車、下游水車而得名。紅古區(qū)水車灣地處湟水轉(zhuǎn)彎處,因有4輛水車倒挽湟水灌田,故名。還有“練家車”“劉家車”“王家車”等小地名,均為某家族所建水車而得名。
如今,在蘭州市黃河風情線上,黃河水車仍然是非常受歡迎的景觀之一,這些遺存下來的黃河水車,再現(xiàn)了“水車之都”的風采,也是蘭州人心中抹不去的水車記憶。
- 2025-07-08第三十一屆蘭洽會丨慶陽香包亮相金城盛會 非遺瑰寶展現(xiàn)“新寵”魅力
- 2025-07-07敦煌舞曼妙 龍頭琴彈唱……甘肅9項非遺展演閃耀登場
- 2025-07-07第二屆敦煌文獻與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舉辦
- 2025-07-04“四海琴音 弦歌涼州”古琴詩歌音樂會奏響武威






